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上一期   
    面向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对齐技术:综述
    唐小林,甘露,李国法,李克强,褚文博
    2024 (11):  1937-1951.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1
    摘要 ( 233 )   HTML ( 67 )   PDF(4888KB) ( 22 )  

    随着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的出现,以GPT为代表的通用基础大模型实现了智能的“涌现”,给自动驾驶迈向更高级别发展带来了曙光。受限于传统从头预训练方式需要大规模、高质量、多样性自动驾驶数据和高昂训练成本的困扰,“大模型+对齐技术”范式衍生。对齐技术作为通用基础大模型与自动驾驶之间的纽带,通过微调或提示工程等定制化方式,可高效、专业地解决自动驾驶领域内的工程性问题。对齐技术已是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发展的研究热点,但缺乏系统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自动驾驶发展与大模型技术进行概述,从而衍生出对齐技术。然后,分别从微调和提示工程两个角度进行综述,系统化梳理并剖析各分类技术的结构或性能特点,同时给出实际的应用案例。最后,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对齐技术的研究挑战与发展趋势,为促进自动驾驶迈向更高级别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智能驾驶测试的可变跟驰特性交通车建模方法
    赵健,李文旭,朱冰,张培兴,汤瑞,李嘉胜
    2024 (11):  1952-1961.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2
    摘要 ( 91 )   HTML ( 27 )   PDF(3885KB) ( 35 )  

    提出一种面向智能驾驶测试的可变跟驰特性交通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对自然驾驶数据聚类分析,建立高真实交互个性化的跟驰模型,并利用模型输出耦合赋予多元权值,构建可用于智能驾驶测试的可变跟驰特性交通车模型;然后,通过建立交通车轨迹评价方法验证模型输出轨迹的合理性、多样性及真实性;最后,搭建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所构建交通车模型对自动紧急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算法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交通车模型可以输出不同跟驰特性下合理、多样且真实的轨迹,当轨迹数量达到60 000条时与真实自然驾驶速度轨迹匹配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427 m/s,且在不同交通车轨迹特性下待测系统行为响应不尽相同,通过权值系数的变化可以揭示待测系统响应的演化规律,并可实现待测系统性能的针对性测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自动驾驶测试的交互场景策略建模与仿真
    孙剑,张赫,赵晓聪,刘懿如,田野
    2024 (11):  1962-1972.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3
    摘要 ( 67 )   HTML ( 15 )   PDF(5198KB) ( 7 )  

    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汽车的交互能力对未来新型混合交通的运行安全和效率至关重要。为测试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交互能力,测试场景中的背景车须具备自然驾驶交互特征并反映人类驾驶员异质性交互策略。本文基于博弈论框架,建立了驾驶交互策略模型(game-theoretical strategic interaction model, GSIM)。GSIM通过在个体效用函数中引入可差异化取值的交互社会性表征参量,实现背景车交互策略的定向调控。十字路口无保护左转场景的测试实验表明,GSIM可保留自然驾驶逐步规划、双向交互的可解释性,保障交互行为的仿真精度;同时,可有效复现高风险场景中人类驾驶的交互策略,有助于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高测试价值场景。对比传统智能驾驶人模型,GSIM模型在无保护左转场景中轨迹仿真精度平均提升42.8%,严重冲突事件复现率提升25.8%。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信息融合网络的行人轨迹预测方法
    高嵩,周江邻,高博麟,芦健,王鹤,徐月云
    2024 (11):  1973-1982.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4
    摘要 ( 44 )   HTML ( 3 )   PDF(3059KB) ( 12 )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准确预测行人的未来轨迹已经成为确保系统安全和可靠的关键要素。然而,现有行人轨迹预测研究多数依赖于固定摄像头视角,进而限制了对行人运动的全面观测,因此难以直接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自车视角(ego-vehicle)下的行人轨迹预测。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行人信息融合网络(MPIFN)的自车视角行人轨迹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融合社会信息、局部环境信息和行人时间信息,实现了对行人未来轨迹的准确预测。本文构建了一个局部环境信息提取模块,结合了可形变卷积与传统卷积和池化操作,旨在更有效地提取复杂环境中的局部信息。该模块通过动态调整卷积核的位置,增强了模型对不规则和复杂形状的适应能力。同时,构建了行人时空信息提取模块和多模态特征融合模块,以实现对社会信息与环境信息的充分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JAAD和PSI两个自车视角下驾驶数据集上均取得了先进的性能。在JAAD数据集上,累积均方误差(CF_MSE)为4 063,累积平均均方误差(C_MSE)为829。在PSI数据集上平均相对偏差(ARB)和最终相对偏差(FRB)也分别在预测时间为0.5、1.0、1.5 s时取得了18.08、29.21、44.98和25.27、54.62、93.09的优异表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设计运行条件的实际道路测试场景复杂度计算模型
    孙航,李雨冉,张琳琳,翟洋,陈振宇,陈蔯
    2024 (11):  1983-1992.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5
    摘要 ( 25 )   HTML ( 3 )   PDF(2658KB) ( 3 )  

    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行驶的安全性与外部交通要素、驾驶员状态以及本车状态密切相关。自动驾驶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实际交通环境具有道路形态、自然环境、交通参与者及事件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随机性特征,测试场景复杂度存在的差异造成了自动驾驶测试过程的不可复现性和测试结果的不可对比性,导致自动驾驶评价缺乏统一量化的测试环境基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运行条件的实际道路测试场景复杂度计算模型,系统考虑了网联功能、驾驶员感知能力、本车执行能力对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中面临相关场景时的复杂度影响,建立了以道路等级、交通设施、临时交通变化、交通参与者、自然环境、网联信息、驾驶员状态和本车状态等8个要素大类为基础的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场景复杂度计算模型要素库,建立了基于设计运行条件和层次分析法的自动驾驶功能实际道路测试场景复杂度计算模型。采用基于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逻辑影响传递机制计算场景要素权重系数,并在实际道路测试中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叉口车辆行为感知在线半监督混合方法
    张海伦,王广玮,孟庆文,许庆,王建强,李克强
    2024 (11):  1993-2004.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6
    摘要 ( 25 )   HTML ( 7 )   PDF(6012KB) ( 10 )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须对目标车辆运动进行感知,以制定合理交互决策。针对行为感知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波动和异常值导致感知准确率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线半监督混合方法。首先,采用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和在线梯度下降优化器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车辆运动状态在线预测算法。然后,构建基于微簇的初始模型,并以K近邻为基分类器建立集成学习策略,设计错误驱动代表性学习和指数衰减策略实现对初始模型的迭代更新。最后,基于驾驶模拟平台采集了验证所提算法有效性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于车辆行为波动具有快速适应性,在线预测算法可准确预测车辆运动趋势,行为感知算法对于不同预测时间下的车辆行为均有较强适应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动态风险评估的车辆辅助驾驶行为决策
    刘中姐,赵治国,于勤
    2024 (11):  2005-2016.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7
    摘要 ( 46 )   HTML ( 9 )   PDF(5422KB) ( 11 )  

    为保障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决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场景行车风险评估的车辆辅助驾驶行为决策方法。首先,基于势场理论分别建立障碍物风险评估模型和虚拟车道风险评估模型,用以描述动态交通场景对行驶车辆所产生的驾驶风险;其次,根据车辆换道过程将换道行为分为换道动机产生和目标车道安全决策两个阶段,提出换道场景风险评估指标,制定安全换道规则,采用公开数据集分析验证了换道场景下风险评估指标的表征能力;之后,基于实时交通环境信息,确定车道内驾驶行为决策方法,实现多种驾驶场景下的行为安全决策;最后,在PreScan/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和实车试验平台上对所提出的车辆辅助驾驶行为决策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和驾驶行为决策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并评估行车风险,并实时决策车辆应采取的合理驾驶行为,有效保证了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的行车安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矿道无人车可行驶区域检测算法
    陈志军,王朝伟,吴超仲,钱闯,吴怀主,申广俊
    2024 (11):  2017-2027.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8
    摘要 ( 40 )   HTML ( 10 )   PDF(7243KB) ( 7 )  

    地下矿道可行驶区域检测是地下矿山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感知技术,然而地下矿道光照强度低、工况复杂的特点给该任务带来极大挑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地下矿道可行驶区域检测算法。首先,为解决地下矿道细节退化导致图像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双分支特征提取骨干网络;然后,针对地下矿道可行驶区域检测不完整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多尺度空间空洞池化金字塔特征增强模块;最后,为解决地下矿道边界提取不准确的问题,设计一种双分支通道注意力机制融合模块。在自制矿道可行驶区域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相较于Deeplabv3+、UNet、DDRNet-23、PIDNet,本文算法取得最佳效果,在MIoU分数上分别提升2.07、2.39、1.87、1.92个百分点,在mAcc分数上分别提升1.78、2.45、1.84、1.86。本文算法已成功应用于地下无人驾驶矿车,验证了其在真实矿道场景下的有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合语义信息与物体级几何特征的实时动态激光SLAM算法
    兰凤崇,田小强,陈吉清,车宇翔,周云郊
    2024 (11):  2028-2038.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09
    摘要 ( 22 )   HTML ( 2 )   PDF(6090KB) ( 3 )  

    针对现有的激光SLAM算法在动态场景下鲁棒性差、定位与建图精度易受动态物体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语义信息与物体级几何特征的实时动态激光SLAM算法Object-SuMa。首先通过地面滤波、物体分割、方向包围盒解算等过程,生成物体级几何特征并表示为纹理,用于并行计算和修正物体内部错误的语义分割结果;然后在配准过程中分解计算方向包围盒间的IOU,并基于包围盒IOU和语义分割结果引入物体级几何加权和语义加权,减少误匹配和动态点匹配;借助图形渲染管线构建并行计算过程,进行地面点配准和非地面点配准两步优化,降低计算复杂度和耗时;最后在KITTI里程计数据集测试表明,Object-SuMa算法相比SuMa++算法的相对位姿估计精度提升15%,ICP平均耗时下降17%,改善了动态场景下的激光SLAM定位精度和鲁棒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证据深度学习的CAN网络入侵检测框架
    石琴,李志伟,程腾,张强,王文冲
    2024 (11):  2039-2045.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0
    摘要 ( 40 )   HTML ( 0 )   PDF(1578KB) ( 8 )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在智能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持续发展,保障车载通信数据的安全已成为交通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黑客可能通过CAN总线网络远程操控车辆的威胁,现有网络框架虽能检测已知攻击,但在识别未知攻击时表现不佳。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证据深度学习的检测框架,该框架由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攻击检测模块组成。预处理模块通过独立热编码技术,以提升数据质量和适应性;数据分析模块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技术增强该框架的泛化能力并模拟攻击场景;攻击检测模块应用了证据深度学习,提高了框架在应对未知攻击时的不确定性处理能力。该框架在开源汽车黑客数据集和基于奇瑞EXEED RX车型自主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在检测未知攻击时,相比于传统的基于softmax的分类网络综合性能提高了24.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不同时域的商用车预见性巡航控制
    耿小虎,付尧,王杰,雷雨龙,刘卫东,王玉海,刘科
    2024 (11):  2046-2058.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1
    摘要 ( 38 )   HTML ( 5 )   PDF(10034KB) ( 9 )  

    预见性巡航控制(predictive cruise control,PCC)在规划层以预测节能为目标进行长时域的速度规划,执行层对规划速度进行短时域的跟踪控制。由于规划层与执行层有着不同时间尺度步长要求,在系统设计中很难将二者置于一个优化控制问题中。因此,本文采用分层控制思想,在规划层基于改进的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algorithm,TD3)获得预测时域内长周期的规划速度;在执行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以规划速度为参考速度,同时考虑发动机油耗特性和变速器换挡规律,对规划速度在短时域内作进一步的经济性优化,并进行跟踪控制。硬件在环验证结果表明,将改进的TD3与MPC相结合可以改善PCC在规划与执行中的时间尺度不一致问题,并有效降低重型商用车在巡航过程中的燃油消耗量和换挡频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ransformer的纯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预测
    胡杰,陈琳,王志红,卿海华,王浩杰
    2024 (11):  2059-2067.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2
    摘要 ( 42 )   HTML ( 6 )   PDF(3900KB) ( 9 )  

    纯电动汽车充电时间的安排是车主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车主出行的便利度和舒适体验。然而,目前仍然面临充电桩资源不足、充电须提前规划等挑战,为解决车主因车辆电量不足而无法立即用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 Transformer 模型的充电时间预测解决方案,帮助车主更好地规划日常行程。为了更好地了解电池性能衰减程度和容量损失情况,采用容量法评估电池健康状态,并分析驾驶人的充电行为,对电池充电行为特征进行构建。使用Savitzky-Golay 滤波器对表征电池衰减的特征进行平滑处理,并进行累积变换,使特征能更全面地表征电池信息;再耦合皮尔逊相关系数和 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回归算法二次筛选得到最优特征集。最后,利用 Transformer 模型的超强注意力机制,对充电时间进行预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此方案可以准确且快速地预测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决定系数达到0.999,运行时间为156 ms。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铁锂电池碳纳米管膜加热结构设计及验证
    唐超,岑志雄,殷正翰,王海瑞,袁培毓,谢宗蕻
    2024 (11):  2068-2075.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3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4571KB) ( 6 )  

    针对磷酸铁锂电池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轻质高强、低压安全、高效节能的磷酸铁锂电池抗低温纤维碳纳米管膜加热功能结构并开展了实验验证。采用热压工艺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一体化成形。实验验证了FCL(fiber carbon-nanotube film laminated composite)加热器良好的温度均匀性、稳定性以及抗热疲劳性能。开展了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加热实验,并与传统的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TC加热器,FCL加热器质量减轻了59%,能量消耗降低了3.5%,温升效率提高了26%,功率质量比提升了19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工况模式的复合型悬架平顺性研究
    孙文,李晨阳,王军年,万旭君,刘桂均,李伟
    2024 (11):  2076-2090.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4
    摘要 ( 47 )   HTML ( 6 )   PDF(13221KB) ( 9 )  

    悬架系统作为调控车辆平顺性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行驶的优劣。针对目前车辆在复杂路面行驶过程中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不同于传统悬架的复合型悬架结构,并搭建该悬架的整体系统构架。首先为了探究整车复合型悬架的振动机理,构建整车复合型悬架动力学模型;其次结合驾驶员复杂的行驶需求,构建基于多工况的复合悬架系统控制策略,通过车辆行驶中不同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验证其优化效果,并结合反空气弹簧模型证明了该系统可以减少空气弹簧的磨损;最后,在VI-Grade紧凑型驾驶模拟器中根据所构建的复杂工况进行试验验证,对比有无控制时的车身垂向加速度、侧倾角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复杂工况中的车辆性能测试,所提出的复合型悬架系统在直线、弯道和制动3种工况下改善性能分别达到了32.26%、23.77%和7.38%,可以有效改善车辆行驶时的平顺性性能,解决了正常行驶下空气弹簧的损耗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NSGA-II的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
    查云飞,郑利渊,邱胤原,陈越
    2024 (11):  2091-2099.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5
    摘要 ( 55 )   HTML ( 3 )   PDF(3232KB) ( 6 )  

    纯电动汽车的振动特性与传统内燃机汽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纯电动汽车悬置隔振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的研究方法。分析悬置系统各方向隔振率以及影响悬置隔振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后悬置隔振率作为优化对象,提出通过优化悬置被动侧支架安装点动刚度来提升隔振率。采用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多目标寻优算法,以隔振率最优、质量比变化最小为寻优目标,对支架安装点动刚度目标值进行寻优,根据寻优结果对被动侧支架结构进行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后悬置Y向隔振率从5.61提升至18.13 dB,驾驶员右耳旁噪声在24、48阶次下降9.76和5.03 dB(A),驾驶舒适性有明显改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KANN-DBSCAN带宽优化的核密度估计载荷谱外推
    张金保,杨永乐,张志飞,彭良峰,林伟雄,张佑源,徐中明
    2024 (11):  2100-2109.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6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2855KB) ( 5 )  

    针对核密度估计载荷外推全局固定带宽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KANN-DBSCAN(K-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改进带宽取值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载荷外推方法。通过KANN-DBSCAN聚类算法对载荷数据进行分组聚类,采用拇指法求得不同簇间的最优带宽,然后进行核密度估计,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外推。以某电动汽车在用户道路的实测载荷数据为应用对象,对外推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从统计参数检验量、拟合度检验和伪损伤检验3个指标对外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相比固定带宽的核密度估计外推方法,基于KANN-DBSCSN核密度估计的外推方法获得的外推载荷在统计参数上与实测载荷更为接近,均值、标准差和最大值的误差分别仅为 1.9%、 4.3%和1.9%;幅值累计频次曲线拟合度R2均大于 0.99,伪损伤均接近 1。结果验证了该聚类方法在核密度估计载荷外推的有效性,有助于编制汽车在用户道路上的载荷谱,为具有相似载荷分布特点的机械零部件载荷外推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梯度随机蜂窝夹芯结构耐撞性研究与多目标优化设计
    罗耿,柴成鹏,祝召飞,陈轶嵩
    2024 (11):  2110-2121.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7
    摘要 ( 45 )   HTML ( 5 )   PDF(11163KB) ( 5 )  

    蜂窝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吸能等优良的能量吸收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吸能防护结构,本文基于Voronoi图形和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备了新型梯度随机蜂窝夹芯结构,建立其三点弯曲加载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进而基于数值模型开展了其耐撞性研究以及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均匀随机蜂窝夹芯结构中,较低随机度的蜂窝夹芯结构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特性,壁厚增大增加比吸能的同时因其细观变形模式由塑性铰主导而具有较大的承载波动系数,相对密度一致时,胞元尺寸不同的随机蜂窝夹芯结构的比吸能相差不大,胞元尺寸的减小使变形过程更加平稳而降低了承载波动系数;对于胞元尺寸梯度、壁厚梯度随机蜂窝夹芯结构,正梯度的引入增大了加载端强度,使得吸能指标提高;基于非支配排序速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thm-II,NSGA-II),对正梯度随机蜂窝夹芯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的优化结果相比于未进行优化设计的均匀随机蜂窝夹芯结构,比吸能提高了33.9%。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浮动式配流盘柱塞泵马达系统动力学建模及特性研究
    汪浒江,王涛,林宇,杜甫,冯文韬
    2024 (11):  2122-2132.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8
    摘要 ( 30 )   HTML ( 1 )   PDF(4429KB) ( 9 )  

    浮动式配流盘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轴向柱塞泵/马达高转速下缸体倾覆的难题,契合了其高速化的发展趋势,在近年来得到重视。然而,针对浮动式配流盘柱塞泵马达系统所特有的结构,仍然缺乏系统级的动力学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限制了浮动式配流盘柱塞泵马达产品的设计。本文针对浮动式配流盘柱塞泵马达系统,建立了考虑其详细结构特征的完全参数化描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着重研究了其高压油路以及辅助液压腔油液压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油路表现出“瞬降缓升”的“锯齿形”压力脉动特征,且脉动剧烈。在泵转速1 000 r/min,高压油路平均压力20、40 MPa两个压力等级下,脉动幅值分别高达±1.5和±3 MPa。辅助液压腔油液压力呈现“快速跟随、缓慢下降”的动态变化规律,即辅助液压腔一旦与高速旋转的柱塞腔接通,其油液压力几乎立即无衰减、无滞后地跟随柱塞腔压力变化。而当与柱塞腔脱离之后,其还能很好地维持住腔内压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成形钢电阻点焊断裂模式与失效力预测研究
    毛立忠,田畅,徐忠伟,鲁月,田洪生,程晨
    2024 (11):  2133-2141.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11.019
    摘要 ( 43 )   HTML ( 9 )   PDF(6725KB) ( 10 )  

    本文研究了1500HS热成形钢两层板电阻点焊接头的组织演变和变形行为。通过金相组织分析、热输入分布图以及合金材料性质图,分析了点焊接头在不同热输入量位置的组织演变。随着距焊核中心区域距离增加,点焊接头组织可以分为柱状晶马氏体、粗晶马氏体、细晶马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和回火马氏体组织。结合维氏硬度分析,明确了不同组织特征下的硬度差异,结果表明在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和回火马氏体区域的硬度下降较为明显,是焊点的薄弱区域。基于不同板厚组合下的熔核尺寸、最大失效载荷、断口宏观形貌、初始断裂位置和维氏硬度等实验结果,阐明了板材厚度和板材强度两类因素对于焊点断裂模式、初始断裂位置和最大失效载荷的影响规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