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正面碰撞等级预估方法
    唐洪斌,张君媛,刘国军
    汽车工程    2022, 44 (3): 392-398.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3.011
    摘要1240)   HTML55)    PDF(pc) (2820KB)(33262)   

    通过NHTSA和IIHS真实正面碰撞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归纳,以及解析求解,分别建立采用C-NCAP评价的100%正面刚性壁障(FRB)碰撞和50%正面可渐进变形移动壁障(MPDB)偏置碰撞,以及采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评价的正面小重叠度壁障(SOB)偏置碰撞中碰撞波形和侵入量的评价方法,可为约束系统的匹配打下良好基础,为车辆获得优异的星级提供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邵文博,李骏,张玉新,王红
    汽车工程    2022, 44 (9): 1289-1304.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9.001
    摘要983)   HTML93)    PDF(pc) (3585KB)(9859)   

    由于性能局限、规范不足或可合理预见误用导致的预期功能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本综述聚焦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分别从系统开发、功能改进和运行3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从基础理论、风险防护和更新机制3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建模综述及展望
    李洋洋,邓欣涛,古俊杰,张涛,郭斌,杨福源,欧阳明高
    汽车工程    2022, 44 (4): 567-582.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4.012
    摘要1492)   HTML99)    PDF(pc) (4913KB)(2563)   

    本文中以建模为重点对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的现状与展望进行综述。首先,对水电解制氢多种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重点阐述了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现状: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存在投资成本低、寿命长、规模大的特点,是现阶段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手段。接着,在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建模方面定量地深入分析了电解槽能耗、气体纯度和温度与系统控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为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智能网联汽车多域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发展研究
    邹渊,孙文景,张旭东,刘佳慧,温雅,马文斌
    汽车工程    2023, 45 (6): 895-909.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06.001
    摘要666)   HTML55)    PDF(pc) (3130KB)(1646)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电子电气架构已难以满足面向未来的车路云网一体化发展新需求。本文中聚焦面向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多域电子电气架构,分别从总体设计、硬件系统、通信系统和软件系统4个方面对现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对我国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进行展望。本文可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决策研究综述
    金立生,韩广德,谢宪毅,郭柏苍,刘国峰,朱文涛
    汽车工程    2023, 45 (4): 527-540.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04.001
    摘要766)   HTML64)    PDF(pc) (1155KB)(1248)   

    强化学习的发展推动了自动驾驶决策技术的进步,智能决策技术已成为自动驾驶领域高度关注的要点问题。本文以强化学习算法发展为主线,综述该算法在单车自动驾驶决策领域的深入应用。对强化学习传统算法、经典算法和前沿算法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建模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针对不同场景的自动驾驶决策方法分类,分析环境状态可观测性对建模的影响,重点阐述了不同层次强化学习典型算法的应用技术路线,并对自动驾驶决策方法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自动驾驶决策方案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汽车与车网互动技术展望
    魏一凡,韩雪冰,卢兰光,王贺武,李建秋,欧阳明高
    汽车工程    2022, 44 (4): 449-464.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4.001
    摘要911)   HTML110)    PDF(pc) (11011KB)(1172)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渗透,而面临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储能、氢能和智能耦合的交通能源电力一体化技术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可行性、发展路线图和政策建议。测算结果显示,车载动力电池与电网互动是安全性高、成本低、规模大的分布式短周期储能方式,到2040年约3亿辆电动汽车装载200亿kW·h电池,其中灵活调节容量超过100亿kW·h,能满足短周期峰谷调节的需求。而由氢能交通带动的氢能多元利用,是长周期、集中式能量转换的理想方式,二者结合能满足我国2040年日内和季节性电力调峰需求,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电子机械制动器构型及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熊璐,李聪聪,卓桂荣,程玉林,乔乐,王心坚
    汽车工程    2023, 45 (12): 2187-2199.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12.001
    摘要502)   HTML50)    PDF(pc) (3849KB)(1160)   

    电子机械制动(EMB)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线控制动,具有系统结构精简、制动响应迅速等诸多优势。为了对EMB构型的研发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本文在大量专利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构型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总结,并对滚珠丝杠、楔式自增力、滚珠坡道和凸轮4种基本构型方案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针对执行器非线性特性和慢时变参数摄动下的控制难题,本文首先对各种执行器建模方法进行了整理,然后以有无压力传感器为分类依据,从基于夹紧力反馈值的控制和基于夹紧力估计值的控制两大层面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了对于执行器构型设计、夹紧力控制以及整车协调冗余控制的发展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SiC功率模块封装技术及展望
    蔡蔚,杨茂通,刘洋,李道会
    汽车工程    2022, 44 (4): 638-648.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4.018
    摘要713)   HTML33)    PDF(pc) (5874KB)(1100)   

    SiC MOSFET器件的集成化、高频化和高效化需求,对功率模块封装形式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封装形式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包括键合式功率模块的金属键合线长度、宽度和并联数量对寄生电感的影响,直接覆铜(DBC)的陶瓷基板中陶瓷层的面积和高度对寄生电容的影响,以及采用叠层换流技术优化寄生参数等成果;综述了双面散热结构的缓冲层厚度和形状对散热指标和应力与形变的影响;汇总了功率模块常见失效机理和解决措施,为模块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最后探讨了先进烧结银技术的要求和关键问题,并展望了烧结封装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动力电池热失控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分析
    李致远, 鲁锐华, 余庆华, 颜伏伍
    汽车工程    2024, 46 (1): 139-150.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01.015
    摘要368)   HTML23)    PDF(pc) (3633KB)(1052)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已成为抑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的研究展开了全面综述,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诱因,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以及不同变量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征。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特征参数综述了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早期预警方法和火灾抑制方法,总结了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汽车安全性测评规程现状及趋势展望
    胡林,谷子逸,王丹琦,王方,邹铁方,黄晶
    汽车工程    2024, 46 (2): 187-200.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4.02.001
    摘要641)   HTML45)    PDF(pc) (1854KB)(992)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中,汽车安全测试评价技术也从单纯被动安全向主被动安全融合方向延伸和扩展。本文从车内乘员保护、车外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与主动安全三方面,深入对比分析了全球主流汽车安全测评规程的差异,总结了针对各测评工况的车辆安全开发技术要点,探讨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测评规程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主流汽车安全测评规程在被动安全评价方面越来越严格,主动安全测评工况比重在逐步增加,未来测评规程的发展重心将集中于主被动安全融合及针对复杂工况的虚拟测评两方面。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测试已相对完善,未来研究重点可向电控系统测试、底盘稳定性测试和充换电设施与配套设备统一标准化认证等方向拓展;而构建合理、可靠的智能网联汽车OTA(over the air)测试、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测评方法,在中长期内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难点问题,且可借助自动驾驶模拟器等工具搭建虚实结合的复合测评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脉冲加热技术研究进展
    廉玉波,凌和平,马晴婵,任强,贺斌
    汽车工程    2023, 45 (2): 169-174.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02.001
    摘要916)   HTML83)    PDF(pc) (708KB)(970)   

    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存在可用容量降低、充电困难和循环寿命衰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因此,确保锂离子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运行至关重要。电池脉冲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率快、温度均匀性好和系统结构简单等优势,是解决锂离子电池低温应用难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中从脉冲加热方案、脉冲控制参数和脉冲加热策略3个方面对脉冲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现有脉冲加热方案优劣势,其次,总结不同脉冲控制参数下锂离子电池的温升和容量衰减特性,最后,对比不同脉冲加热策略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指出脉冲加热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车用操作系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汪志鸿,于德营,马天泽,陈炳全,李宗阳,李红燕
    汽车工程    2023, 45 (6): 910-921.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06.002
    摘要506)   HTML41)    PDF(pc) (2374KB)(919)   

    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其电子电气架构正从传统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式架构以及中央计算架构转变,汽车软件由面向信号的架构朝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升级。车用操作系统是汽车软件生态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车用操作系统技术对保障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对车用操作系统技术架构、典型产品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比了国内外主流虚拟化技术产品、内核、中间件,并提出了车用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面向极限工况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集成控制方法
    林程,梁晟,宫新乐,于潇,汪博文
    汽车工程    2022, 44 (9): 1372-1385.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9.008
    摘要502)   HTML31)    PDF(pc) (5184KB)(911)   

    为了改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在低附着路面行驶、高速转向等极限工况下的主动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的动力学集成控制方法。首先,为了均衡预测模型的建模精度与控制器的计算负担,通过分段仿射将非线性横摆动力学模型进行简化,进而建立了混杂系统预测模型。其次,分析了多时变参数系统的失稳机理,将系统发生分岔现象后极易失稳的工况定义为极限工况,统一了低附着、高速等不同极限工况下的车辆稳定性判别方法,制定了控制模式的切换机制。然后,提出了基于鲁棒混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动力学集成控制策略,系统地考虑了极限工况下的车速变化与轮胎非线性侧偏特性,协同优化了车辆的驱动防滑性能、横摆稳定性等安全性指标。处理器在环试验表明,提出的集成控制策略能够满足低附着路面行驶与高速转向工况的控制需求,显著提高了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主动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EMB夹紧力控制与传感器故障诊断研究进展
    张奇祥,靳立强,靳博豪,张伊晗,陈鹏飞,刘永腾,李建华
    汽车工程    2022, 44 (5): 736-746.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5.011
    摘要1052)   HTML26)    PDF(pc) (2824KB)(907)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lectro-mechanical brake system, EMB)采用电控纯机械制动技术,可实现多种主动安全控制功能,具有结构精简、响应迅速,能够对车轮制动力矩进行独立精确控制等优势。为全面梳理EMB系统的发展现状,明确其未来技术走向,本文首先介绍了EMB的组成架构,分析了EMB典型结构型式的优缺点并确定了相关内容的主要研究方向。然后从夹紧力控制和传感器故障诊断两个层面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分析了夹紧力控制算法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研究重点,对比了3种典型夹紧力控制算法的试验效果;接着介绍了传感器故障诊断的具体类型及作用,通过定量化的指标分析不同故障诊断算法的实际控制效果。最后对EMB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指明了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夹紧力控制和传感器故障诊断等算法准确性和鲁棒性的提高、EMB与线控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协调控制以及EMB对整车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影响等方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改进混合A*的智能汽车时空联合规划方法
    胡杰, 张志豪, 陈瑞楠, 陈锐鹏, 刘昊岩, 朱琪, 陈晖
    汽车工程    2023, 45 (7): 1123-1133.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07.003
    摘要924)   HTML37)    PDF(pc) (4436KB)(880)   

    运动规划是自动驾驶系统生成轨迹的关键模块,现有运动规划多采用路径和速度解耦的方法,但解耦的规划方法在复杂动态场景下易陷入轨迹次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和数值优化结合的时空联合运动规划方法,直接求解可行驶轨迹。首先使用改进混合A*在时空范围内进行轨迹粗搜索获得初始轨迹,然后以初始轨迹为参考构建可行驶时空走廊,并综合考虑车辆动力学和轨迹连续性约束等条件,使用数值优化的方法进一步平滑初始轨迹。选取换道超车和旁车切入两类典型复杂动态场景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时空联合规划方法相较于传统时空解耦规划方法更加灵活、规划结果更加合理,同时具有较好的计算实时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类脑学习型自动驾驶决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李升波,占国建,蒋宇轩,兰志前,张宇航,邹文俊,陈晨,成波,李克强
    汽车工程    2023, 45 (9): 1499-1515.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3.ep.006
    录用日期: 2023-04-25
    预出版日期: 2023-04-25

    摘要712)   HTML42)    PDF(pc) (3942KB)(870)   

    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下一代技术方向,类脑学习以深度神经网络为策略载体,以强化学习为训练手段,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探索实现策略的自我进化,最终获得从环境状态到执行动作的最优映射。目前,类脑学习方法主要用于自动驾驶的决策与控制功能设计,它的关键技术包括:界定策略设计的系统框架、支持交互训练的仿真平台、决定策略输入的状态表征、定义策略目标的评价指标以及驱动策略更新的训练算法。本文重点梳理了自动驾驶决策控制的发展脉络,包括两类模块化架构(分层式和集成式)和3种技术方案(专家规则型、监督学习型和类脑学习型);概述了当前主流的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分析了类脑决控的3类环境状态表征方法(目标式、特征式和组合式);同时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五维度性能评价指标(安全性、合规性、舒适性、通畅性与经济性);然后详述了用于车云协同训练的典型强化学习算法及其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了类脑自动驾驶技术的问题挑战与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复杂路况下无人驾驶路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李骏,万文星,郝三强,秦武,刘霏霏
    汽车工程    2022, 44 (5): 664-674.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5.003
    摘要477)   HTML33)    PDF(pc) (4957KB)(843)   

    为了提高无人驾驶车辆在直角转弯、连续弯道和弧形弯的复杂路况下路径跟踪精度、行驶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该改进算法是根据行驶路径弯曲度确定车辆在平坦路面上不发生滑移的最大纵向速度,即车辆纵向速度不是假定恒定值。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建立车辆运动学模型,设置以速度和前轮转角为约束条件,设计以位置偏差和控制增量为目标函数,获得最优前轮转角和行驶速度。最后,借助某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提供的无人驾驶车辆平台与测试场地,试验对比分析了在复杂路况下改进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与纵向速度恒定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时车辆路径跟踪效果,试验验证了改进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保证了车辆的路径跟踪精度、行驶平稳性与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OEDR和ODC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道路测试评价技术研究
    孙航,李志军,张琳琳,陈振宇,李世龙
    汽车工程    2022, 44 (6): 842-850.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6.005
    摘要309)   HTML8)    PDF(pc) (1226KB)(827)   

    本文中提出了基于自动驾驶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OEDR)的测试道路分类方法,构建基于设计运行范围的道路元素基础模型,改进Jaccard Similarity有效相似度算法用于测试道路符合性评估。本文中还根据测试道路选取,提出了基于设计运行条件(ODC)边界的测试方法,结合乘员主观评价形成自动驾驶汽车实际道路测评体系。选取我国典型道路开展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测评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可作为一种标准化方法广泛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重型商用车预见性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研究
    李兴坤,郑旭光,王国晖,王玉海
    汽车工程    2022, 44 (5): 649-655.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5.001
    摘要493)   HTML38)    PDF(pc) (1994KB)(787)   

    为提高商用车巡航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设计了考虑节油安全驾驶的商用车预见性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predic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system,PACC),基于前方道路坡度规划了预见性巡航经济车速,针对巡航过程中受前车影响产生制动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前车信息进行优化的预见性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基于前方道路坡度设计了自适应车间距,规划主车行驶车速,实现了预见性自适应巡航行驶。基于一汽解放JH6重型商用车进行了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量并缓解驾驶员驾驶疲劳,为商用车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考虑预期功能安全的智能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谈东奎,胡港君,朱波,金来,张捷
    汽车工程    2022, 44 (6): 799-808.   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2.06.001
    摘要576)   HTML52)    PDF(pc) (2911KB)(784)   

    预期功能安全的提出,使得传统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了挑战。为此,本文中利用基于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s-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方法得到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预期功能安全要求,在传统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感知盲区安全车速规划策略。然后基于盲区场景下车辆与行人相遇运动学模型,构造盲区安全车速公式。接着设计加入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速度滑模控制器,对该速度进行跟踪控制,最后在CarSim与Simulink联合平台上开展仿真试验,比较此系统与没有增加预期功能安全要求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在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台上验证。结果表明,考虑预期功能安全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能有效降低行人碰撞风险,并确保车辆安全通过盲区的行驶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